Saturday, October 27, 2012

攝影的方法 - 快門

快門是感光片前的一道簾,控制著相機凝結時間的能力。這個能力是人眼所沒有的,人眼所見的一切是流動的,即使你把眼片快速開合,也無法把那瞬間的影像看清,一切事物在進入眼睛後,細節便消失了,成了抽象的訊號。

因為這選擇性凝結時間的能力,儘管相機捕捉的是真實世界的片段,相片往往帶有一種不真實,一種不熟悉的味道,也因為如此,攝影成了一門藝術。在攝影技術發展的早期,人們認為它不過是把生活中發生的影像固定在紙上,沒什麼藝術可言,可是一段時間後,大家發現有些照片似乎有點不同,畫面中的人物表情和自然景物好像在剎那間達成了一種平衡,好像在傳達著某些訊息,某種不可見的、更深層的真實。那剎那,那 Cartier-Bresson 所謂的"決定性的瞬間 (the decisive moment)",便成了世代攝影師們所追逐的聖杯。

快門簾分為兩部分: 上簾和下簾。按下快門鈕的瞬間,上簾升起,露出感光片,然後下簾升起,蓋住感光片。這是一個很聰明的設計,大大提高了快門速度。一般而言,上簾完全升起後下簾立刻升起所達成的曝光時間是 1/200 秒,在更短曝光時間時,下簾在上簾尚未完全升起時便開始升起,可以想像成一條細縫由下住上掃過感光片,細縫越小,則曝光時間越短。

平常有用閃光燈的人,應該對 1/200 秒 (有的相機是 1/250 秒) 很熟悉,就是所謂的 sync speed。在 sync speed,或更慢速度時,感光片有完全露出的機會,所以閃燈能夠均勻打在整個畫面上,若快門超過 1/200 秒,則只有在快門縫通過的部分能夠看見閃燈。現在的相機,在裝上閃燈時,都會自動把快門降到 1/200 秒,使用手動模式時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免得照片過曝。當然有些外閃有所謂 high-speed sync 的裝置,在這裡先不談。

快門的使用概念很簡單:高速快門用來凝結瞬間,慢速快門用來表現流動。想凝結是物體速度越快,所須的快門速度就越快。以下面這張王建民的牛棚練投為例,我當時所用的快門速度為 1/800 秒,雖足以凝結他身體的動作和表情,那隻投球的手和那顆球卻無法完全凍結,若想將右手和球也完美凍住,可能要使用 1/1500 左右的快門。但以這張照片而言,1/800 秒其實剛好,因為那模糊的右手和球呈現出一種速度感,反而增加照片的張力。


慢速快門則常用來表現流動感,例如林間瀑布那絹絲般的白簾,城市夜晚那五彩繽紛的車流,亦或深空中那絢目的星軌。慢速快門產生的照片總是有種視覺陌生感,所以能夠吸引看照片者的興趣。可惜要照出慢速快門的照片幾乎都要使用腳架,這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都過於麻煩,但反過來說,只要你帶了腳架,就能照出與其人他不同的照片。下方的照片是慢速快門的一個例子,用的快門速度為 0.5 秒。一般來說,照瀑布所用的快門大概都在一秒上下,太快的話水流無法成絲,太慢的話細節會模糊不清。另外值得一題的是,使用慢速快門時,畫面中最好有個不動的物體,可以是一塊石頭或是一顆樹,有這樣一個不變動的,才能夠突顯出那流動的,才不會讓人以為你只是手震而已。



最後,要跟大家提一下安全快門的概念。安全快門只的是不被手震影響的最低快門,在手持相機拍攝時,若快門低於安全快門,則照片很有可能會糊糊的不清晰。當然這跟每個人手的穩定度有絕對的關係,安全快門只是提供一個參考的指標,但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個很實用的指標。

安全快門 = 1 / 鏡頭焦段

使用 24mm 的鏡頭,則安全快門為 1/24 秒;使用 50mm 的鏡頭,則安全快門為 1/50 秒,依此類推。鏡頭越長,則安全快門越快。不過,這個公式只適用於全片幅的相機 (感光片大小為 35mm)。若使用感光片較小的相機,公式中需再加上所謂的 crop factor (CF)。CF = 全片幅感光片的對角線長度 ÷ 你的相機的感光片的對角線長度。這些數據在網路上都查的到,不用特地去算。例如 Canon 的小片幅 DSLR 一般 CF = 1.6;Nikon 是 1.5; Fuji X10 則是 3.9。考慮 crop factor 的話,上面的公式可改寫為:

安全快門 = 1 / (鏡頭焦段 x CF)

以我的 Canon 600D 為例,使用 50mm 鏡頭時,有效焦段 = 50 x CF = 50 x 1.6 = 80mm,所以安全快門為 1/80 秒。現在大部分的相機或鏡頭都有防手震的功能, 以我的 100mm maco 鏡頭來說,號稱有 4 stop 的防手震功能,所以當我使用這隻鏡頭時,安全快門 = {1 / (100 x 1.6) } x 4 = 1/40 秒。

安全快門在計算時看起來很複雜,其實不會,你只要記得鏡頭越長、感光片越小,則安全快門越快就可以了。另外,安全快門是在防你自己的手震,並沒有考慮被攝物的移動。當你在照人的時候,即使安全快門是 1/20 秒,也建議不要把快門低於 1/40 秒,否則就算你手很穩,被你照的人稍稍吸個氣,可能臉就模糊了。

----------

相關文章

Sunday, May 27, 2012

攝影的方法 - 感光度

討論完光圈後,我們再來看看曝光鐵三角的第二角:感光度。

(一) 何謂感光度
光圈和快門控制的是進光量,決定了多少光應該進入到相機中,而感光度則決定了相機能夠把多少的光固定在感光片上面。現在底片或感光片所採用的感光度標準是由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所制定的,所以我們一般在講感光度時,都會說 "現在用的感光度是 ISO 多少多少"。有時候你也會聽到有人用 ASA (American Standards Association) 來取代 ISO,那是因為早期有一段時間的感光度標準是由 ASA 制定的。基本上 ASA 和 ISO 是一樣的東西。


(二) 感光度是以線性關係增加或減少
一般常見的感光度有: ISO 50, 100, 200, 400, 800, 1600......

感光度的值與值之間是線性的關係,也就是說 ISO 增加一倍則感光能力也增加一倍。當你決定了曝光值後,若把感光度從 ISO 100 調成 ISO 200,則曝光值會增加一個 whole stop,想要讓曝光值維持不變,則必需把快門調快一倍,或把光圈增大一個 stop,例如從 f/8 升成 f/5.6。

和底片機相比,數位相機有許多的好處,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自由調整感光度。過去如果你從明亮的戶外進入到陰暗的戶內,想要繼續拍照的話,不可避免的要換上較 "快速" 的底片 (所謂快速底片指的就是高 ISO 的底片,因為使用高 ISO 的底片能夠讓你用更快的快門達到相同的曝光值。大光圈的鏡頭被稱為 fast lens 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數位相機的時代則只要按幾個鈕就可以改變感光片的感光度,方便何止百倍!


(三) 高感光度時相片雜訊會比較明顯
有些人可能會想,何必這麼麻煩,我就從頭到尾使用高感光度照相就好啦!在一般狀況而言,這麼說是沒錯,就像以前底片機的時代,很多人都是 ISO 400 從頭用到尾。可是因為光圈和快門都有它們的極限,像我的相機快門最快也只能到 1/4000 秒,我用的鏡頭光圈最小也只能到 f/22。所以如果使用 ISO 400 的感光度,在強光下可能會過曝。無法讓快門更快、光圈更小的情況下,只能降低感光度 (當然也可以裝減光鏡,但這裡先暫不討論)。又或者是你心中有想要使用的光圈和快門組合,例如你想用大光圈來減少景深,或是想用慢速快門來製造水的流動感 (這個在之後的文章會有更詳細的討論),這時改變感光度就成了必要的選擇。

除了在光圈和快門固定時需要用改變感光度來改變曝光值外,調整感光度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相片的純淨度。因為製造技術的緣故,感光度越高的時候,照出來的照片雜訊越多。這在底片機時代就是如此,數位化後依舊如此。所以一般照相時,我們會選擇使用最低的可用感光度,以得到畫質最純淨的照片。

現在數位相機的製造技術越來越進步,高感光度的雜訊也越來越少,最近出的幾款相機,都標榜可用 ISO 高達 6400 或更高,相信不久之後,高感光度的雜訊將不再是問題。少了這項限制,攝影就可以更加隨心所欲了。

當然,高感光度雜訊少的相機都比較貴,大部分的人所使用的相機大概在 ISO 800 以上時就會有明顯的雜訊,可是我在這裡建議大家不要害怕使用高 ISO,畢竟相片中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就像 Rick Sammon 所說的 "Only when the picture is so boring that people start to notice noise"。

----------

相關文章

Monday, May 21, 2012

攝影的方法 - 光圈

我認為了解曝光原理對攝影的初學者來說是最困難的,一但了解如何取得正確曝光後,剩下的就簡單多了。在這篇文章中,我要討論的是曝光鐵三角中大家最喜愛的 - 光圈。為什麼說大家最愛光圈呢?因為它決定了一個很重要的照片質感 - 景深 (depth of field)。要討論光圈,不可避免地會提到感光原件的大小 (sensor size) 和一些鏡頭相關的知識,所以在這裡我也會稍加討論 (鏡頭其實本身可以成為一個主題,之後有空再詳加討論)。

(一) 光圈是曝光鐵三角的一角
曝光值由三樣東西決定: 光圈,感光度,和快門。你可以把曝光值和這三個曝光鐵三角的關係想成下面的公式。E = 曝光值,A = 光圈,I = 感光度,T = 快門。

E ∝ A I T

從這個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曝光值不變的情況,我們可以有各種不同的 A I T 組合,譬如說,我們可以同時把 A 提高一倍,B 減少一倍,在 T 不變的時候,我們會得到相同的 E 值。因此,要知道什麼樣的組合可夠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照片質感,我們必須了解光圈、感光度、和快門對拍出來的照片的影響。


(二) 光圈是相機的瞳孔
光圈的大小決定了多少光線能夠進入到相機中。光圈值由所謂的 f-stop 來表示,例如: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etc.

f 指的是焦段 (focal length),也就是鏡片和感光片之間的距離,如下圖:


所以光圈大小是由焦段的幾分之幾來表示的,假設焦段是 10 公分,光圈的直徑是 5 公分的話,則光圈值是 f/2。然而通常在講光圈大小的時候,不會特別講 f,只會說 "現在用的光圈是 2.8",所以要記得的是,光圈值越大則光圈越小,進光量越少。

上面所列出來的光圈值,每一個值表示一個 whole stop,每增加一個 stop 則進光量少 1/2。之所以稱為 stop,是因為早期的相機要改光圈的時候,是用挖有不用大小的孔的金屬片擋在鏡頭和底片之間來 "stop" 光線,這種金屬片稱為 Waterhouse stops。通常 stop 和 stop 之間是以 1/2 進光量為單位在增加或減少。現在的相機比較精細,一般都是以 1/3 stop 為單位了。

(三) 光圈大小決定景深的深淺
所謂景深,指的是照片中由近到遠的清晰範圍的大小。景深很深的照片,可能從離相機只有幾公尺的近景到幾公里外的遠景都是清楚的;景深很淺的照片,則可能只有相片中的人的鼻子和眼睛是清楚的,耳朵就開始模糊了。淺景深的照片往往是促使初學者購買單眼相機的原因,因為一般小相機是很難照出淺景深的照片的。

簡單的說,光圈越小則景深越深。有近視眼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經驗,瞇著眼看東西的時候,本來沒對焦的東西看起來會比較清晰,一樣的原理,請看下圖:


圖中的 A 點為對焦點,所以在感光片上也是一個點。但 B, C 兩點在 A 點的前後,不在焦距上,所以在感光片上會形成一個圓圈,也就是所謂的 circle of confusion。Circle of confusion 越大,在照片中看起來越模糊。從這張圖你應該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光圈越小的時候,circle of confusion 也越小。你可以想像,當 circle of confusion 小到某種程度時,你看起來 B, C 兩點也是清晰的,這時 A, B, C 三點就都在景深內了。

(四) 景深不只由光圈決定
從上面的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影響景深 (DOV) 的因素除了光圈 (A) 外,還有焦段 (f) 和被攝物與相機之間的距離 (d)。當光圈增大一倍時,景深減少一半; 當被攝物與相機的距離增加一倍時,景深增加 4 倍; 當焦段增長一倍時,景深也是增加 4 倍。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相對於焦段和被攝物與相機的距離, 光圈對景深的影響是比較小的,那為什麼不利用焦段和被攝物與相機的距離來改變景深呢?答案是可以,但整個構圖都會跟著改變。被攝物與相機的距離是很明顯的,為了減少景深,你可以往被攝物靠近一點,但這麼一來被攝物在照片中就變大了。至於焦段呢?焦段基本上是由鏡頭決定的,50mm 的鏡頭的焦段只有 100mm 鏡頭的一半,所以同樣的拍照設定下,100mm 鏡頭的景深只有 50mm 的 1/4,可是同樣地,100mm 鏡頭拍出來的被攝物會比 50mm 的大一倍,為了讓被攝物和 50mm 拍出來的一樣大,你必須退後一倍的距離,如此一來,景深增加 4 倍,相互抵消的結果,景深也就沒有改變了。


(五) 光圈在小相機上幾乎沒有改變景深的能力
看到這裡,我們知道光圈最重要的功能除了改變進光量外就是改變景深了,然而,在小相機上光圈改變景深的能力幾乎是零。這裡我指的小相機是那些感光元件比較小的相機。現在的數位相機的感光片有各式各樣大小,一般我們稱 35mm 感光片為全片幅 (full frame),因為這個大小跟以前 35mm 底片的大小是一樣的,比 35mm 感光片小的稱為 crop sensor。把 full frame 的面積除以 crop sensor 的面積後,我們得到一個值稱為 crop factor。我現在用的 canon 600D,crop factor 是 1.6,這個值很重要,因為它讓我知道,當我把 35mm 的鏡裝在我的相機上的時候,看出來的景物大小和 56mm (36 x 1.6) 鏡頭裝在全片幅相機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廣角鏡頭裝在我的相機上後就變成了望遠鏡頭。而一般小相機的感光片更小,所以長焦段的鏡頭幾乎不能用,因為會變成超級望遠鏡頭,所以小相機配的都是焦段很短的鏡頭。我們現在知道,焦段 (f) 減短一半,景深增加 4 倍,所以當焦段很短的時候,你即使把光圈開到最大,景深還是很深的。想要能夠自由控制景深,沒別的辦法,買台有大感光片的新相機吧!


(六) 用小光圈來說故事
很多人喜歡淺景深的照片,但小光圈拍出來的由近到遠都清楚的照片往往更有故事性。例如下面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是在倫敦的一座橋上照的,我離雅玲只有大概二步的距離,大笨鐘則離我們非常遠,為了把大笨鐘照進去,我用的光圈是 f/16,讓景深能夠涵蓋人和景。如果我用的是 f/1.8,那遠景糊成一片,根本就看不出來是在倫敦照的了。


(七) 大光圈有聚光燈的效果
大光圈的淺景深只讓被攝物清楚,往往能有聚光燈的效果,所以當主體有趣,背景雜亂的時候特別好用,如下面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是在家裡的客廳照的,用的是 100mm 的 macro 鏡頭,所以鏡頭離螳螂很近,用的光圈 是 f/2.8,超級淺的景深讓客廳的雜亂都消失了,讓螳螂成了照片中唯一的焦點。


(八) 景深不重要光線又夠的時候就用 f/8
通常鏡頭在最大光圈的時候,照出來的照片會比較不銳利,對比也會較差,這些問題在光圈縮小後就會消失,但在光圈很小的時候,因為繞射現像的關係,成像又會變得較差。一般來說, 光圈在 f/8 的時候會有最佳的成像品質,所以,景深不重要的時候就用 f/8 吧!

----------

相關文章

Saturday, May 5, 2012

攝影的方法 - 測光 (下)

(五) 「正確曝光」不一定是正確曝光

記得幾年前,有次設定好相機的曝光值後,請一位朋友幫我照張相,照完後那位朋友略帶驕傲地跟我說:「你的測光錶不是顯示在 0 的位置喔,要不要再調整一下?」。

這是一般剛開始學攝影的人常犯的錯誤,以為測光錶指在 0 的位置才表示正確曝光。我們在 "攝影的方法 - 測光 (上)" 已經提過,當測光錶指在 0 的時侯,代表的其實是測光位置在照片轉黑白後,會是 "某種灰色"。我們再來好好看一次測光錶的長相:


測光錶上的數字被稱為 exposure value (ev),就是曝光值的意思,並沒有任何曝光正不正確的概念在裡面。我們已經聊過,在相機發展的初期,只能照黑白相片,0 ev 被定為 "某種灰色 (18% 灰階)",+1 ev 代表比某種灰色亮一倍的亮灰色,而 -1 ev 則代表比某種灰色暗一倍的暗灰色。早期的相機只能 0 ev, -1 ev, +1 ev…這樣一次調整一個 full stop,但現在的相機比較精細,一次可以只調整 1/3 個 stop,也就是 +1/3 ev, +2/3 ev…。

(六) 測光錶的哲學

與其把 0 ev 想成 "正確曝光",不如把測光錶想成這個樣子:



測光錶的指針所指的位置,不過是代表被測的地方在 "照出來的照片" 轉黑白後會呈現的灰色,如此而已。這裡我要強調的是 "照出來的照片" 所呈現的灰色,並不是把現場的場景轉成黑白所呈現的灰色,因為相機有把亮的景色照暗,把暗的景色照亮的能力。一面白牆,無論是在明亮的戶外或是昏暗的室內,在曝光值是 0 ev 時,照出來的照片轉黑白後,都會是同樣的灰色。簡而言之,測光錶所顯示的值,對照出來的照片來說,是一個絕對值。

前一陣子日本的櫻花季才結束,我們就以常見的白色櫻花為例,來談談測光。當我們在照白色櫻花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想想,照出來的照片轉黑白後是什麼樣子。白色櫻花在照片中應該是…白色的吧!所以我們用點測光測櫻花的時候,我們應該讓測光錶指在 +1 ev 左右,照出來的櫻花才會是白色,才會是正確曝光。如果你讓測光錶指在 0 ev,那照出來的就會是 "灰色櫻花"了。 在 "攝影的方法 - 測光 (上)" 所提到的雪地的例子,也是一樣的概念,就不細說了。相對的,如果你測光的位置在照片中應該是屬於暗色調的,例如黑色的沙灘,那你應該讓測光錶跑到 -1 ev 甚至更左的位置。

(七) 決定相片中某一點的曝光值等於決定整張照片的曝光值

因為一張照片是一次曝光的結果,所以雖然點測光測的只是照片中的一小部分,然而一旦決定了那一點的曝光值後,整張照片的曝光值也會跟著被決定。

當你對著場景中的某個點測光,並且調整曝光鐵三角讓那個點的曝光值是 0 ev。接著你把相機的中央點移到場景中的其他位置,你會看到測光錶顯示的曝光值不再是 0 ev,若你指的位置比原來的那一點暗一倍,則測光錶顯示的曝光值會是 -1 ev;若亮一倍,則會是 +1 ev。不了解測光錶原理的人在這時可能會很困擾:既然各個位置的亮度不同,究竟要對哪一點測光才好?我們現在知道,測光錶的值代表的是照片轉黑白後的相對灰值,所以對任何地方測光皆可 (但那個地方的亮度必須在相機的亮度容忍範圍內。請看下一段),只要把測光錶調到該位置的灰色所對應的刻度就可以了。

(八) 相機比人眼要遜色許多,所以有些地方注定要爆的

相機所能偵測到的亮度範圍比人眼小很多,也就是說,某些亮度在人眼還可以分辦的時候,相機看起來已經是全白或全黑了。這也是為什麼對於某些景像,照片永遠也無法表現出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以樹蔭下的人像為例,人臉的亮度和樹蔭外的藍天白雲及被陽光打亮的大片草地相比是很暗的。如果你用點測光測人臉,然後調整曝光鐵三角,使人臉的曝光值為 0 ev,然後把測光點移到樹蔭外的草地上,你很可能會發現測光錶的指針指在 +2 ev 的位置,還一直閃。這表示草地的曝光值已經超過了 +2 ev。這時你有幾個選擇:

1) 就讓背景爆了吧!反正你的重點是人,背景爆掉有時還會有異想不到的效果。
2) 讓背景正確曝光。這時人臉的曝光值就會變得比 -2 ev 還低,照出來變成剪影,有時也蠻酷的。
3) 讓背景正確曝光,然後用閃光燈或反光板對人補光。這是兩全其美的辦法,比較麻煩就是了。
這裡我主要想說的是,在拍照之前可以先觀察一下現場的光線,找到最適合拍照的位置其實是需要功力的。

(九) 測光的思考邏輯

到這裡,你應該對測光有個很清楚的概念了。那我們來想一想,在面對一個場景時該如何進行正確的測光。首先你要觀察光線,如果亮部和暗部的反差很大,就先選定一個相機可容忍的,反差較小的亮度範圍,並確定你想拍的部分落在那個亮度範圍內,然後該爆的地方就讓它爆 (當然也可以用一些小技巧,像閃光燈,漸層減光鏡,搖黑卡…等,來增加可拍攝的範圍,不過這些屬於比較進階的技術,之後有空再談)。選定亮度範圍後,想像這個場景照出來的照片轉成黑白後的樣子,這時你所選的亮度範圍內的灰色分布應該會落在測光錶的可測範圍內,就像上方的圖二。如此一來,你對亮度範圍內任何位置測光都可以,只要讓測光錶的指針落在該位置的灰色所對應的刻度便可。

(十) Boys! go out to make pictures!

雖然我說要把照出來的場景想像成黑白的,但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練習才會熟練。不過如果你能夠收集到一些可靠的判斷標的,會對測光很有幫助。這裡我提供一些我自己的判斷標的給大家參考。
1) 藍色的天空。一般如果天空很藍的話,曝光值應該是 0 ev 或 +1/3 ev。如果你對天空測光,發現是 +1 ev 或以上的話,那拍出來的天空就會是灰白色而不是藍色了。所以如果藍天在你的亮度範圍內的話,對藍天測光往往能夠得到很正確的曝光。
2) 綠草、綠葉的曝光值應該是 -2/3 ev 左右。
3) 白雪應該是 +1 1/3 到 +1 2/3 ev 左右。
5) 你常拍的人的臉。一般黃種人的臉應該是 0 ev,但通常調成 +1/3 ev 人臉會比較亮,會比較討喜。當然,也跟那個人的臉的膚色有很大的關係,膚色較黑的人 (例如應該是 -1/3 ev 的灰色),如果硬拉 到 +1/3 ev,可能背景就會過曝了 (因為也都被拉高了 2/3 個 stop)。所以找一天和你常拍的那個人到戶外試拍幾張照片,看那個曝光值看起來你最喜歡,以後你就有個最好用的判斷標的了!

這些是我常用的判斷標的,大家可以自己去尋找更多的標的,在尋找的過程中你也會發現自己的測光變得越來越準確了。大家如果有找到好標的,也歡迎留言分享!

----------
相關文章
攝影的方法 - 感光度
攝影的方法 - 快門

Sunday, April 22, 2012

攝影的方法 - 測光 (上)

攝影是個記錄光的藝術。學習攝影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如何測光。

試想,一個晴朗夏日的傍晚,在你面前的是一片五彩繽紛的花海,溫和的陽光在你的背後,把這一望無際的花海照得美極了。你拿起相機,想拍下這令人興奮的景色。然而,該怎麼調整相機的設定,才可以照出漂亮的照片呢?

一張照片漂不漂亮,包含的元素很多,但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只討論一個最基本的元素,那就是曝光是否正確。而所謂的正確,指的是"是不是你想要的那種樣子"。在上一段所說的那種環境下,要照出一般人認為正確曝光的照片其實很簡單,只要把相機調成自動模式,讓相機去決定曝光值就可以了。現在的相機愈來愈強大,在光線單純的情況下,自動模式照出來的照片都不會太差,可是一但遇到比較複雜的光線,自動模式仍常有失準的時候。例如在日本的滑雪場滑雪,若想用自動模式拍下同伴們的英姿,照出來的照片大概十之八九都有因曝光不足而偏暗的情形。因此,如果想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照出正確曝光的照片,就不能總是依賴相機的自動模式。

(一) 請愛用手動模式

除了自動模式 (auto) 外,一般相機可使用的主要模式還有:光圈先決 (aperture priority),快門先決 (shutter priority),和手動模式 (manual)。光圈先決指的是「你決定光圈的大小,相機幫你決定快門的速度」,快門先決則是「你決定快門速度,相機幫你決定光圈大小」,手動模式的話則是「光圈、快門都由你自己決定」。在這裡我要呼籲,尤其是對初學者,盡量使用手動模式。因為在沒有相機參與決策的情況下,一切曝光設定都由你決定,對基礎觀念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二) 曝光鐵三角

一張照片的曝光是由三個元素決定的:光圈、快門、感光度。光圈就像眼睛的瞳孔,光圈愈大,進光量愈多,拍出來的照片愈亮;而快門則是裝在感光晶片前的簾子,快門愈慢表示簾子拉開的時間愈長,進光量就愈多,照片也就愈亮;感光度顧名思義,就是晶片感光的能力,感光度愈高,晶片紀錄光的能力愈強,照片也愈亮。總而言之,增加曝光量的方法,不外乎「大光圈、慢快門、高感光」。在之後的文章裡,我們會詳細討論這三個相機的基本設定,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只要知道,調整這三個設定就能夠調整照片的曝光值,就可以了。

(三) 曝光值與顏色無關

所謂正確曝光,指的是如何得到正確亮度的照片,和顏色是沒有關係的。當你把一張照片放到 photoshop 裡面轉成黑白後,你會發現,照片中最亮的地方幾乎是白色的,而最暗的地方幾乎是黑色的,其他地方則以不同的灰色呈現。在相機發展的過程中,正確的曝光被訂為「18%灰階」。在這裡你只要記得,相機認為的正確曝光是相片轉黑白後的「某種灰色」就可以了。這時你應該會有點感覺了,為什麼雪地裡拍出來的照片很容易灰灰的?就是因為相機在自動設定「正確曝光」時把純白的雪變成「某種灰色」了。

(四) 點測光與測光錶

現在的相機應該都有內建測光錶,也會提供使用者幾項測光方法讓你自由選擇。和手動模式一樣,我也呼籲大家盡量使用測光模式中的「點測光」。所謂點測光是指用相機觀景窗看出去正中央的那個點測光 (這個點一般是個小圓範圍,不同的相機這個小圓的大小會不太一樣,不過都不會太大就是了)。也就是說,你相機的中央點指到哪裡,相機就對那裡測光。

和點測光一起搭配使用的是測光表,大概是長下圖這個樣子。上方的數字代表曝光值,下方的粗黑線會隨著相機中央點所指的地方的曝光值而左右移動,下圖中這個樣子,表示中央點所指的地方的曝光值是「正確曝光」。
如果粗黑線指在 -1 的位置,表示在你現在的曝光鐵三角的設定下,相機中央點所指的地方的曝光值比正確曝光要少一個 full stop,也就是說只有正確曝光的 1/2 亮。所以當你把照片轉成黑白後,相機中央點所指的地方不會是「某種灰色」,而是比「某種灰色」要深上一倍的暗灰色了。若想要把相機中央點所指的地方變成「某種灰色」,也就是想要讓那個地方在照片中亮一倍,你必需調整你的曝光鐵三角,把光圈增大一倍,或把快門減慢一半,或把感光度增強一倍。在你做完上述的調整後,你會發現測光表的粗黑線跑到 0 位置,表示「正確曝光」!

未完待續…

----------
相關文章
攝影的方法 - 序
攝影的方法 - 測光 (下)
攝影的方法 - 光圈
攝影的方法 - 感光度
攝影的方法 - 快門

Saturday, April 14, 2012

攝影的方法 - 序

數位相機的流行和手機、個人電腦一樣,是爆炸性的,明明記得前一陣子還沒什麼有,忽然之間就成了人手一台的全民運動。這當然是因為相機的數位化。

在底片機的時代,拍照是相對不普及的,雖然大部分人都有相機,也只是在特別場合、時間,才會拿出來拍個一兩張,和現在每個人隨身皆有相機,到處亂拍的盛況,全然不可比。底片機之所以無法成為風潮,主要原因有二:

1) 張張照片皆是錢。買底片要錢,沖洗底片也要錢,大家自然不敢亂照,相機也就成了偶爾才會拿出來的奢侈品。更重要的,不敢亂照的結果是無法盡情地對照相機的設定做實驗,所以拍照技巧的進步十分緩慢。
2) 從按下快門到看到照片的時間太久。一方面覺得麻煩,一方面因為隔得太久,照相時的感覺與看到作品時的感受往往無法連結,忘了當初的光線如何,也忘了當時的相機設定,因此沒法從自己的作品中求進步。技巧沒有進步,照出來的照片就永遠時好時壞,久而久之就對拍照失去興趣。

這兩個扼殺攝影興趣的元素,在數位相機被發明出來時,就不再存在了。有了一台數位相機,你愛照多少就照多少,愛怎麼實驗就怎麼實驗,照完後還可以馬上看到成果,不滿意就馬上換個角度,改個設定,覺得好的,則將當時的情境默記在心,未來遇到類似的拍照題材時,就可將那時的方法搬出來用,如此循序漸進,拍出來的照片品質愈來愈佳,對攝影的興趣也就愈來愈濃厚。
攝影的風潮仍在如火如茶地蔓延中,最近身邊的親友們亦不乏對攝影有興趣者。抱著互相切搓的心態,我決定寫幾篇自己過去幾年拍照的心得,希望能夠有些拋磚引玉的效果。


不論我們手上的相機是什麼品牌,能夠調整的設定不外乎:

1) 光圈 (aperture)
2) 快門 (shutter speed)
3) 晶片感光度 (iso)
4) 白平衡 (white balance)
5) 相片風格 (picture style)

除了第四、五項外,調整前三項設定的目地只有一個,達到你心目中的理想曝光。要想達到理想曝光,則首先要了解如何測光。因此這一系列的文章,我將從測光談起,接著依序討論感光度、快門和光圈。討論完這三項主要的相機設定後,我會稍微提及我對白平衡及閃光燈的一些想法,最後再談到相片風格的問題。雖然這些東西聽起來很生硬,但我並不打算寫太多理論上的細節,而打算從實用的觀點切入,相信即使是才剛入門的親友們也能夠很輕鬆地加入討論的行列。

----------
相關文章
攝影的方法 - 測光 (上)
攝影的方法 - 測光 (下)
攝影的方法 - 光圈
攝影的方法 - 感光度
攝影的方法 - 快門

Saturday, April 7, 2012

英國小酒館

英國是個酒館文化盛行的地方。走在牛津的街上,每幾步就可見到一間小酒館,而且無時無刻似乎都有人在裡面喝酒聊天,每到吃飯時間,更是人聲鼎沸,熱鬧不已。

為了吸引客人,酒館都會推出一些促銷方案。比方說: Quid Monday。指的是每星期一晚上,一杯啤酒只要 1 quid (1 quid = 1 pound)。或是 Quiz night,則會有問答活動,提供各式各樣的獎品。酒館內也往往有大型電視,播出熱門的足球比賽。

即使對我們這些不喝酒的人來說,小酒館也是個放鬆的好去處。我們最常去的是附近一間叫 City Arms 的小酒館。最早會來這間店是因為他們有個 2 meal for £6.5 的優惠,後來覺得那裡的氣氛還蠻輕鬆的,現在幾乎每個禮拜都會來個一兩次。

英國的小酒館,就像是個開放空間,你可以隨意進出,不會有人管你,也沒有帶位的服務,走進去,看到位置,坐下就對了。很多小酒館都有 Free Wifi 。我們常看到人帶著電腦到酒館內,點個啤酒,或甚至只是要杯不用錢的冰水,就在店裡坐著上網,也不曾見到服務生去關切。

找到位置後,就可以去吧台點餐點酒。吧台前往往不會形成清楚的點餐隊伍,反正就站到離服務人員近的地方,讓他看到你,他自然就會招呼你了。點酒的話,會把酒直接遞給你,一般有兩種 size: Pint or half pint。One pint 大約 £2.75。點餐的話,會給你一個號碼牌,再問你坐位的大概方位,服務生不久就會把餐點送到桌上。

今天中午去 City Arms,一人吃了一個三明治,加上一杯熱可可和一杯熱茶。用餐時,電視上在播牛津 vs. 劍橋 158th 划船賽。正好看到比賽因一個跳到河裡游泳的人而被迫中斷。而且一中斷就中斷了近半小時。後來回家查比賽結果,牛津因為一根漿在兩船互碰時撞壞了,慘敗給劍橋。牛津的划船隊員應該很想揙那個游泳的人吧,畢竟在比賽中斷前,牛津看起來是佔上風的。

Sunday, March 18, 2012

New journey in Oxofrd

三月初,我們從台灣搭 Hello Kitty 專機到香港,再轉機到倫敦的 Heathrow 國際機場,然後搭著巴士來到牛津,開始我們英國的新生活。
之所以來到英國,是因為去年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決定換個研究方向,也想順便看看其他國家的生活文化,而我一個很欣賞的教授剛好被挖角到牛津大學,我也就跟著過來做 postdoc。
牛津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古老而純樸的。畢竟是個屹立了近十個世紀的大學城,漫步在古老與現代相容並存的街道上,彷彿自己是個行走千年的旅者,轉眼過的,是一百年又一百年磨擦而成的歷史痕跡。
在這個擁有深厚傳統的城市,我將開始學術生涯中嶄新的一頁。未來的幾年,真讓人期待!